早期干预肺结节 消除“炎癌转化”隐患
早期干预肺结节 消除“炎癌转化”隐患
- 肺结节的流行病学
随着CT作为肺癌筛查首选方法的广泛应用,我国肺结节检出率呈明显升高趋势: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约20%-30%的成年人在体检中会发现肺结节。另一项针对中国健康人群的研究显示,在40岁以上人群中,肺结节的检出率高达35.5%。肺结节高检出率的同时,再加上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重视增强,目前肺结节的诊治出现“过度手术治疗”或“无药可治”等情况,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和心理负担。
- 肺结节的概念及分类
肺结节是影像学上的一个概念,表现为直径≤3cm的局灶性的、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根据大小分类:通常将其中直径<5mm 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mm~10mm者定义为小结节,直径11mm~30mm,为肺结节。
根据数量分类:
孤立性肺结节:单个病灶临床定义为孤立性肺结节,该类型通常呈现为边界清晰且密度增高的最大径⩽3cm的阴影,周围环绕含气肺组织,临床无明显症状;
多发性肺结节:包含2个及以上病灶的为多发性肺结节,该类型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随一个或多个结节。通常认为,弥漫性肺结节超过10个的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所致。
弥漫性肺结节:是指肺结节数量较多,在肺部呈弥漫性分布。通常认为,弥漫性肺结节超过10个的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所致。
根据密度:
肺结节按密度可以分为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和磨玻璃样结节。
实性结节好比是“水煮蛋”,整个病灶都是实心的,看不到其中走形的血管和支气管影;
磨玻璃结节好比是“鸡蛋清”,病灶内部仍然可以看到正常走形的血管和支 气管影;
部分实性结节好比“荷包蛋”,病灶中心是实心的。
- 肺结节的致病因素
肺结节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肺结节的性质和诱因,对于预防与诊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见的诱因涉及环境、感染、遗传、职业及生活方式等。其中,肺部感染是肺结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常见原因。当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导致机体感染时,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引起肺组织的炎症反应,而炎性微环境是肺结节形成的主因,导致局部组织增生和纤维化,最终导致肺结节形成。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间质性肺炎疾病者也为肺结节的高风险人群。
- 炎性肺结节的临床诊断(CT、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异常)
炎性结节,通常为感染性结节,一般是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CT表现为病灶边界模糊、周围斑片影或者多边形的实性肺结节,应高度怀疑炎性结节。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等)的患者,可因肺部炎性微环境的持续存在发生炎性肺结节,可出现患有单发炎性肺结节或多发炎性肺结节。
除CT影像学提示炎性肺结节外,该类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如CRP(C反应蛋白)、IL-6(白介素-6)的可能伴有异常升高。
- 肺结节的临床治疗
研究表明,50%的肺结节病理因素由炎症引起,且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增加肺结节癌变的可能。“炎癌转化”可能在肺结节的恶化中起重要作用, 提示肺结节的病变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根据“炎癌转化”理论,肿瘤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肺结节的现代医学治疗:现代医学对肺结节的治疗方案较为单一,治疗手段主要是针对高危肺结节的手术切除治疗及针对炎症肺结节的抗菌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对于中低危肺结节没有很好的内科治疗方案。
肺结节的中医药治疗:炎性微环境是肺结节形成的主因,可采用中药治疗促进良性炎症结节的消散,同时改善患者症状。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作用于机体的细胞免疫,从而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有效阻止肺结节病进展。同时,中医药可在一定程度补充了西医对肺结节早期难以治疗的不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极大的缓解了其压力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少单味中药、中药经典组方(如西黄胶囊、西黄丸)具有抗炎、抗感染,散结功效,同时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扶正固本的作用,用于炎性肺结节疗效明确:如缩小结节或消散结节、改善患者咳嗽等症状。
体检出现肺结节疾病者,建议到呼吸科、肺结节专科、胸外科及时就诊,进行进一步检查,根据医师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进行早期干预。
参考文献
【1】肺结节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项目组.肺结节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 World Chinese Medicine, 2025.
【2】肺结节的形成、分类及其预防和诊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
【3】体检发现肺结节了怎么办[J].健康茶座,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