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解读-《2024鼓胀(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专家建议》
《2024鼓胀(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专家建议》解读
一、背景与意义
《2024鼓胀(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专家建议》(以下简称《专家建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东南中医肝病诊疗中心联盟牵头,联合各联盟肝病专家,基于最新临床证据及专家共识意见修订而成。该建议旨在规范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诊疗流程,提高临床中医药干预水平,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诊疗参考。肝硬化腹水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常见并发症,其防治一直是临床难点和研究热点,中医在该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
二、诊断标准与分类
1.中医诊断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共识意见,鼓胀病以腹部胀满、小便短少、腹大如鼓、皮色苍黄等为特征,多因黄疸、积聚失治,虫毒感染,酒食不节等因素诱发。病位在肝脾,可累及肾,主要病机为情志所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湿潴留。
2.西医诊断
依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实用内科学》《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23年版)》等,肝硬化诊断包括慢性肝脏疾病病史、肝功能减退及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证据。腹水定义指腹腔内液体量超过200ml,根据腹水量分为少量(1级)、中量(2级)和大量(3级),并根据对利尿药物治疗的反应分为普通型、顽固型和复发型腹水。
三、中医辨证治疗
1.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专家建议》详细列出了气滞水停证、水湿困脾证、水热蕴结证、瘀结水留证、阴虚水停证、阳虚水盛证及鼓胀变证(出血、神昏)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疏肝理气、温中健脾、清热利湿、活血祛瘀、滋阴利水、温补脾肾等方法,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
2.常用中成药及强肝胶囊应用
- 臌症丸:利水消肿,除湿健脾,适用于胸腹胀满、四肢浮肿等症状。扶正化瘀片:活血祛瘀,益精养肝,用于瘀血阻络、肝肾不足证。安络化纤丸:健脾养肝、凉血活血、软坚散结,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早中期。
- 强肝胶囊:作为清热利湿、补脾养血、益气解郁的代表药物,强肝胶囊在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适用于纤维化、早期肝硬化、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病及脂肪性肝病等多种肝病类型。通过清热利湿、补脾养血,强肝胶囊能有效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细胞损伤,促进肝细胞修复与再生,从而缓解肝硬化腹水症状。
- 大黄魔虫丸:活血破瘀,通经消瘤,适用于瘀血内停证。
- 鳖甲煎丸:消痞化积,活血化瘀,疏肝解郁,适用于胁下癖块、触之硬痛等症状。
- 肝爽颗粒:疏肝健脾、清热散瘀,用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功能损伤。
四、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脐敷疗法
采用麝黄膏外敷神阙穴,具有芳香开窍、通络散瘀、利水退黄的作用,能缓解血管痉挛,降低门脉压力,改善肝肾功能,从而消退腹水。
2.中药结肠透析
中药结肠 I号方(大黄、槐米、金银花、煅牡蛎等)通过结肠透析,清热解毒,通腑利尿,适用于难治性腹水。
- 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结合软肝外敷方
通过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结合软肝外敷方(广东叶下珠、黄芪、白术等),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抗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修复,延缓肝纤维化进程。
五、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
1.中药白芨乳剂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
适用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白芨乳剂作为栓塞剂,具有黏合作用和强大的血管栓塞作用,同时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减少感染风险。
2.经皮门静脉导管留置中药灌注术
适用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通过门静脉区域性中药灌注,直接针对肝脏给药,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肝功能。
六、疗效评价与护理调摄
1.疗效评价
通过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物理化学指标变化、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等方法综合评价疗效。
2.护理调摄
- 心理护理:加强宣教,保持乐观心态,减少焦虑及情绪波动。
- 饮食护理:清淡、易消化、优质蛋白、丰富维生素饮食,合理限盐补钠。
- 起居护理:保障睡眠,注意保暖,适度活动。
- 腹水护理:腹部压力较高者,起卧轻柔,避免气:大量放腹水时应用腹带,每日测体质量、腹围、出入量并记录。
七、总结与展望
《2024鼓胀(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专家建议》为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诊疗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特别是在中医辨证治疗、特色疗法及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强肝胶囊作为常用中成药之一,在清热利湿、补脾养血、改善肝功能方面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诊疗方案将更加完善,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