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工作的有机统一,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创造,是我们青年党员干部在基层工作中的“密钥”。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四下基层”这个实干兴邦的“法宝”,深耕一线、砥砺前行,在基层中练就“十八般武艺”。练就政策宣传“狮吼功”,让党的声音“‘声’入人心”。基层党员干部存在素质参差不齐,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水平不强等问题,“照本宣科”、泛泛而谈等“说教式”党员教育模式很难以引起农村党员的共鸣。我们要转变思维模式,善于用“家常话”“地方话”这类群众语言,丰富宣讲形式,通过编排主旋律舞蹈、歌曲,将课堂搬至农村文化中心、文化广场等场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政治术语转化为“大白话”,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土方言”,用“身边事”阐释“大道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活讲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清楚讲明白,让理论宣讲染上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提高他们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练就调查研究“扫堂腿”,让问题剖析“一针见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不能“自弹自唱”,而“甩手式调研”“偷懒式调研”“交卷式调研”这类为了调研而调研,忽略了调研的本质是解决问题。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有善于“下马观花”的眼睛、“耳听八方”的耳朵,更要修炼好腿功。走进千村万寨、访遍千家万户,深入田间地头,到困难较多的地方、到情况复杂的地方、到矛盾尖锐的地方、到群众呼声高的地方、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真心倾听群众的“家长里短”,耐心分析情况的“前因后果”,细心剖析矛盾的“源头始末”,真正做到心系“百家事”,巧解“千家结”,让调查研究“研之凿凿”,问题剖析“一针见血”。练就信访接待“千里耳”,让基层治理“别具‘枫’味”。信访工作的核心是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枫桥经验”,敢于较真碰硬、直面问题,把信访接待下沉基层,将“群众上访”变为“干部下访”,主动到人民群众身边,到矛盾纠纷聚集地,倾听“逆耳言”,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耐住性子认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以钉钉子精神和绣花功夫从“鸡毛蒜皮”的家务小事到“衣食住行”的民生大事,认真梳理规整分类,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让小矛盾化解在“家里”,大纠纷解决在“村里”,架起信访“连心桥”,把“人民至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扎实做好信访工作“后半篇文章”。练就现场办公“他心通”,让干群关系“如鱼得水”。红军时期,黎川苏区群众中流传着一首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政府移到家门口,工作做到群众中,宁走山村百里路,不误群众半昼工……人人夸咱干部好,‘背包政府’显神通。”在“背包政府”里,除留个别人员处理日常事务或通讯联络外,其他干部挎上灰布大背包,内揣文件、笔记本、干粮,徒步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持之以恒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时刻怀揣“造福于民”之心,将办公场所从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群众家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群众最真实情况装进背包,把实际成效送到基层,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王静)
【责任编辑:孙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