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肝胶囊可防治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降低患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liverinjury,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以及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TCM‑NM‑HP‑DS)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亦称药物性肝病。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和/或其代谢产物导致,或由于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导致DILI发生,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之一,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病。

DILI占非病毒性肝病的 20%~50%,暴发性肝衰竭的 13%~30%,发达国家患病率为 1/10 万~20/10 万。目前报告的 DILI 病例主要来源于住院或门诊患者。我国近期一项多中心大型回顾性研究报告,普通人群 DILI 的年发病率为 23.80/10万,高于西方国家。我国急性DILI 诊断病例逐年上升,急性 DILI 患者约占急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 20%,传统中草药和膳食补充剂以及抗结核药是我国DILI 的主要原因。DILI 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1]

一、我国肺结核患者众多,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且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是导致中断治疗的重要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我国2022年新发结核病患者数为74.8万(2021年为78.0万),在30个高负担国家中排第3位,占全球发病数的7.1%;发病率估计为52/10万,在30个高负担国家中排第29位;结核病死亡数为3万,结核病死亡率为2.0/10万;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为3万。

随着抗结核研究的发展,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多数抗结核药都是通过肝脏代谢的,药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性产物可导致肝细胞坏死,炎症、脂肪变性和胆汁淤积肝功能受损,而且几乎所有抗结核药物均有肝毒性。药物性肝炎是抗结核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是导致中断治疗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患者使用抗结核药物时加用保肝药。

二、强肝胶囊联合抗结核药治疗肺结核[2]

采用肺结核6~8个月短期化疗方案,即强化期2个月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四药联用,巩固期4~6个月H、R两药联用。2组肺结核患者均采用2HRZE/4HR化疗方案,疗程6个月,常规剂量。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全程加服强肝胶囊5粒/次,2次/d。

三、强肝胶囊可防治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降低患者ALT、总胆红素水平

强肝胶囊可防治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降低患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理疗健康网

治疗组10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8例出现药物性肝损伤占8%。对照组7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21例出现肝损害占28%,其中重度肝损害2例,总胆红素高达568μmol/L。治疗组出现肝损害临床症状的发生率为68%,而对照组出现肝损害临床症状的患者高达87%。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了药物性肝炎的表现如发热、恶心、黄疸以及肝功能异常严重,此时停药并给予保肝、降酶、退黄的治疗,肝功能恢复正常才能继续服用抗结核药物。而实验组肝功能损害轻微,未停用抗结核药,继续加用强肝胶囊5粒/次口服,2次/d,直至疗程结束,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见表1及表2。

强肝胶囊可防治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降低患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理疗健康网

四、强肝胶囊的显著作用特点,必定使其在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药物性肝炎是抗结核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化学治疗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是导致中断治疗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护肝方法是患者坚持抗结核治疗、减少结核耐药和复发的关键。

强肝胶囊是一个大组方中成药,由丹参、黄芪、茵陈、泽泻等组成。诸药科学配伍,起到了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脾益血和疏肝活血功效。其中茵陈、板蓝根、丹参等能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阻止和清除脂肪在肝脏的浸润; 生地、党参、黄芪等能促进肝细胞膜、细胞器膜修复再生;黄芪、当归、生地能稳定肝细胞膜、保护肝细胞;白芍、黄芪、郁金等能减少肝细胞凋亡,促进肝细胞再生。在防治肝损伤方面,强肝胶囊不仅可以直接清除自由基,还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数量和活性,使超氧阴离子转化成过氧化氢,进而转化成氧化性很弱的水分子和氧分子,恢复蛋白质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生物膜的完整性,达到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最终达到保肝护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10):868-875
  2. 李香兰,陈建中,王钧等.强肝胶囊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伤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2):3615-3616.

强肝胶囊可防治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降低患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理疗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