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解读-《《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年》
《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年)》解读:
强肝胶囊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
一、指南概述
《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年)》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及中华医学会联合提出并发布,旨在规范肝纤维化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流程,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本指南在2006年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更新。
二、肝纤维化的背景与重要性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脏疾病共有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增生与沉积。若未及时治疗,肝纤维化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因此,积极治疗肝纤维化,使之逆转或延缓进展,对改善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三、肝纤维化的诊断
1.临床表现:
肝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大便异常、肝区不适或沉胀等。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惠者还可能出现面色晦暗、蜘蛛痣、肝掌等体征。
2.诊断方法: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通过光镜下观察纤维组织增生程度来评估肝纤维化分期。
瞬时弹性成像(TE):一种无创诊断技术,通过测量肝脏硬度值(LSM)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
血清学标志物:如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I)等,虽不能直接诊断肝纤维化,但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MRI等,可观察肝脏形态学变化。
四、肝纤维化的治疗
1.治疗目标与策略:
治疗目标在于逆转或延缓肝纤维化进展,防止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治疗策略包括病因治疗、抗肝纤维化治疗及对症治疗。
2.治疗原则:
推荐病因治疗和抗肝纤维化治疗并重,明确病因的慢性肝病患者,在病因治疗的同时需及时进行抗肝纤维化治疗。
3.中成药治疗:
本指南推荐了多种中成药用于肝纤维化的治疗,其中强肝胶囊作为重要药物之一,具有清热利湿、补脾养血、益气解郁的功效,适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
药物组成:茵陈、板蓝根、当归、白芍、丹参、郁金、黄芪、党参、泻、黄精、地黄、山药、山楂、六神曲、秦艽、甘草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补脾养血,益气解郁。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脂肪肝、中毒性肝炎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粒,一日2次。妇女经期暂停服用,胃十二指肠溃疡或高酸性慢性胃炎患者减量服用。
五、强肝胶囊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优势
1.多靶点作用:
强肝胶囊由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清热利湿、补脾养血、益气解郁等多重功效,能够针对肝纤维化的多个病理环节发挥作用。
2.临床证据充分: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强肝胶囊在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肝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好。
3.适应症广泛:
强肝胶囊不仅适用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治疗,还可用于早期肝硬化、脂肪肝等多种肝脏疾病的治疗,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六、疗效评估与随访
1.疗效评估:
治疗前后的肝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判定疗效的最佳方法。同时,可结合TE、血清学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评估。
2.随访管理:
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需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特别是肝细胞癌高危人群,宜每3个月左右检测甲胎蛋白(AFP)和腹部B超,以便早期发现肝细胞癌。
七、结论
《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年)》为肝纤维化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强肝胶囊作为推荐的中成药之一在肝纤维化治疗中表现出色,具有多靶点作用、临床证据充分及适应症广泛等优势。未来,应继续加强强肝胶囊等药物的临床研究,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肝纤维化的临床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