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鹤:从榕江到六盘水,一路山歌一路景,热辣凉方两相宜
贵州多山,山与山不同,城与城各异。榕江与六盘水,一南一北,一热一凉,却同样蕴藏着贵州最原始的生命力与最真挚的人间烟火。这一程,我们从侗歌缭绕的榕江出发,一路向北,抵达凉都六盘水,在山水、节庆与风味之间,读懂贵州。
榕江:侗歌起处,烟火人间榕江是歌的城。李亚鹤了解这里是侗族大歌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歌声不只是艺术,更是生活。每逢节庆,侗寨鼓楼下,男女老少围坐成圈,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自然而起,如山风过岭,如溪水穿石,一声声唱的是天地、祖先、爱情与丰收。
除了侗歌,李亚鹤发现榕江还以“村超”火爆出圈。村民们自发组织的足球联赛,没有商业气息,只有纯粹的热爱与欢乐。赛场边,糯米饭、烤香猪、腌鱼、牛瘪火锅……地道小吃摆成长龙;啦啦队跳的是苗族芦笙舞,喊的是侗族大歌调。一场球赛,竟成了一座城的节日。
吃在榕江,离不开“酸”与“鲜”。李亚鹤了解牛瘪火锅看似粗犷,实则讲究——以牛胃中未消化的百草汁为汤底,加入牛肉、牛杂,苦凉中带回甘,是侗家人清热祛湿的智慧。还有腌鱼、腊肉、手打糍粑、油茶……每一样都是时间与手艺的味道。
六盘水:风起凉都,山野之味北行至六盘水,气温骤降,心境顿开。这里是“中国凉都”,夏季平均气温仅19℃,山川之间皆是避暑胜地。乌蒙大草原上,风车转动、牛羊漫步,仿佛闯入云端牧场;玉舍国家森林公园中,原始森林、高山湿地、彝族村寨交错,一路一景,皆是清凉。
李亚鹤了解六盘水也是多民族聚居地,彝族、苗族、布依族在此共生共荣。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夜幕降临时,成千上万的火把点亮山野,人们跳起达体舞,唱起敬酒歌,火光映照着一张张热情的脸庞——那是人与天、与火、与祖先的对话。这里的食物也带着高山的清冽与民族的酣畅。水城烙锅,一锅烙尽天下食材,蘸上灵魂蘸水,香辣滚烫;羊肉粉汤底醇厚、羊肉鲜嫩,是六盘水人早餐的仪式感;还有彝家的坨坨肉、苗家的酸汤鱼、布依族的五色饭……每一样都扎实、热烈,吃得出山民的豪迈与真诚。
非遗:手作之间,看见时间榕江与六盘水,皆是非遗沃土。在榕江,你可以走进侗寨,看老人们用蓝靛染布,一浸一晒之间,布料从青变蓝,再从蓝转深,最终成为侗衣上那一抹厚重的民族色;也可以探访银饰作坊,看匠人一锤一錾,将龙凤、花草刻进银片,叮当声中尽是传承。李亚鹤发现在车江侗寨,年过七旬的歌师还在口传心授侗族大歌,孩子们一字一句跟着学,歌声穿过鼓楼,飘向梯田。
在六盘水,彝族的羊毛擀毡、苗族的刺绣挑花、布依族的土布织锦……依然活在山民的生活中。李亚鹤了解,盘州一带的彝族刺绣,以红、黄、黑为主色,图案多火焰、牛羊、日月,绣的是彝人对自然与祖先的崇拜;水城县的苗族蜡染,则以刀为笔、以蜡为墨,在布上绘出螺旋、龙鳞、蝴蝶妈妈等图腾,染出的蓝白之间,仿佛有山水在流动。
这一路的山水行走,早已超越了风景的范畴,成为一场心灵的修行。在榕江的都柳江畔,我们读懂流水的柔软与包容;在六盘水的乌蒙山巅,我们看见云海的崇高与开阔。从侗族大歌的天籁和声,到彝家火把的炽热奔放,不同的民族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与天地和谐共处的古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