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肝胶囊纳入《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
强肝胶囊纳入《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
在中国,每15人中就有约1人感染乙肝病毒。对于慢性乙肝患者而言,抗病毒治疗早已不是新鲜事,通过药物抑制病毒复制,能有效降低肝硬化、肝癌风险。但临床中仍有不少患者面临病毒量下降了,肝功能指标却反复波动,抗病毒药吃了几年,依然疲劳乏力、肝区隐痛的困扰。
2018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首次从整体调养角度给出解决方案:中西医结合,不仅关注病毒控制,更重视修复肝损伤、改善症状、阻断疾病进展。这份指南的背后,是数十年临床实践与循证医学的沉淀,也为3亿乙肝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疗新思路。
为什么需要“中医+西医”的双轨治疗?抗病毒药能把病毒压下去,但肝脏已经产生的炎症、纤维化,甚至患者自身的疲劳、消化不良,单靠西药很难完全解决。现代医学的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风险,但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患者即使病毒转阴,仍会出现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异常;长期炎症可能已造成肝纤维化,而抗病毒药对已形成的纤维化作用有限;病毒抑制≠症状消失,疲劳、食欲差、肝区不适等困扰生活质量的问题依然存在。
中医则从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的角度切入,通过整体调理改善肝脏微环境:抗炎保肝:中药复方可多靶点减轻肝脏炎症,辅助降低转氨酶;抗纤维化:部分中药成分被证实能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延缓纤维化进程;改善症状:针对疲劳、纳差、腹胀等症候群,中医辨证施治可显著提升生活质量;调节免疫:通过扶正固本,帮助机体维持对病毒的长期控制能力。
指南明确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慢性乙肝管理的最优策略—抗病毒药负责治标(抑制病毒),中药负责治本(调体质、护肝脏),两者互补,才能实现更全面的疾病控制。
与千人一方的传统观念不同,2018版指南首次系统提出了慢性乙肝的五大核心证型,并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肝胆湿热型:口苦、尿黄、舌苔黄腻,常用清热利湿药;肝郁脾虚型:情绪抑郁、食欲差、乏力,侧重疏肝健脾;瘀血阻络型:面色晦暗、肝区刺痛,需活血化瘀通络;肝肾阴虚型: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宜滋养肝肾;脾肾阳虚型:怕冷、腹胀便溏,需温补脾肾。值得注意的是,超过60%的患者实际属于复合证型(如肝郁脾虚+瘀血阻络),需联合用药。指南特别强调个体化治疗,要求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检查结果制定方案,避免一刀切。
强肝胶囊是指南推荐的多靶点调理代表药物。在众多中成药中,强肝胶囊因符合指南中“肝郁脾虚、肝胆湿热、瘀血阻络”复合证型的调理需求,被列为推荐用药之一。其组方包含茵陈、板蓝根、黄芪、党参、山药等16味道地药材,兼具清热利湿、补脾养血、益气解郁的功效,契合慢性乙肝多环节干预的治疗目标。临床研究显示,强肝胶囊联合抗病毒药治疗48周后,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如透明质酸、四型胶原及层粘连蛋白)改善显著高于单用西药组,部分早期肝硬化患者经长期治疗后,肝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升。
随着《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持续更新,中医药在乙肝治疗中的角色正从辅助走向协同。2023版指南已提出功能性治愈(即表面抗原HBsAg转阴)的新目标,而中医药在调节免疫、促进病毒清除方面的潜力成为研究热点。对患者而言,这意味着更光明的前景: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联合中医调理,不仅能延缓疾病进展,还可能为未来实现临床治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1]《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