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肝胶囊对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FibroScan值的影响
强肝胶囊对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FibroScan值的影响观察
- 减重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的核心关联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肥胖(高BMI)密切关联,体重超标是肝脂肪沉积的核心诱因。研究证实,体重下降5%10%可显著改善肝脏脂肪变和纤维化。本研究通过FibroScan技术(E值:肝纤维化程度;CAP值:肝脏脂肪含量)和BMI动态监测,评估强肝胶囊在调节代谢与减重中的作用。
- 研究方法与体重指标设计
1.研究对象:纳入79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指南),排除BMI>30kg/m²的重度肥胖者。
分组:
治疗组(42例):平均BMI`26.31±3.38kg/m²`
对照组(37例):平均BMI`26.12±3.52kg/m²`
2.干预方案
对照组:仅用低频脉冲电穴位治疗(肝俞、脾俞等),疗程17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强肝胶囊(口服,5粒/次,3次/日,连服6天停1天,8周为1疗程)。
3.核心观察指标
主要终点:BMI、FibroScanCAP值(脂肪变)、E值(纤维化)。
次要终点:肝功能(ALT/AST)。
- 结果:BMI与肝脂肪变的协同改善
- 减重与肝脏获益的机制解读
1.强肝胶囊的减重作用
组方关键药:
山楂、泽泻:促进脂质代谢,减少脂肪蓄积;
黄芪、白术:增强脾胃运化,减少水湿痰浊堆积;
丹参、郁金:改善微循环,加速代谢废物清除。
综合效应:通过调节脂代谢、增强能量消耗,协同实现体重减轻(BMI↓)。
2.BMI下降与肝脏获益的直接关联
治疗组BMI降低的同时,CAP值(脂肪变)降幅达13%,显著优于对照组(9%);
E值(纤维化)改善与减重同步,提示体重管理是抗纤维化的重要途径。
- 结论:以体重管理为核心的肝脏保护
1.强肝胶囊在改善肝脏脂肪变(CAP↓)和纤维化(E值↓)的同时,显著降低患者BMI,体现“调代谢减体重护肝脏”的协同作用。
2.减重是疗效关键机制:BMI下降直接促进肝脏脂肪分解,阻断纤维化进程。
3.推荐临床将强肝胶囊作为NAFLD伴超重(BMI≥24kg/m²)患者的首选用药,尤其适合需综合管理代谢与体重的患者。
>临床启示:对于BMI≥24kg/m²的脂肪肝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联合强肝胶囊,可实现更显著的体重控制和肝脏获益。
参考文献
[1]古赛,黄秒兴.强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疗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0):791792.
[2]邢练军,马赞颂,柳涛,等.强肝胶囊对非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脂质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2):6163.
[3]郑培永,王磊,张莉,等.强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瘦素受体及PJAK2和PSTAT3蛋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9,17(3):141145.
[4]丁海英.强肝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50例[J].陕西医,2013,34(5):529530.
[5]周显华,张传涛,郑政隆,等.加味楂曲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05):285.
[6]张敏,马晓宇,江宇杰,等.强肝胶囊联合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刊,2013,48(02):84.